首届艺术人文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

2023-03-22 14:47


全国人文学者共聚杭州,聚焦艺术人文教育


3月18日-19日,首届艺术人文教育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。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指导,中国美术学院主办,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美育研究院承办,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美育工作、高等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,弘扬艺术教育的人文精神,继承中国艺术教育的人文传统,发扬新时代的创造精神,促进艺术学科创新发展和育人体系完备,推动专业艺术院校的美育工作做深做强,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。



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,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,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美协副主席、浙江省文联主席、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,中华美学学会会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,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、南京大学教授、长江学者周宪,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,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、副院长、长江学者胡智锋,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,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,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,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、长江学者彭锋等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。论坛由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、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主持。

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致辞

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刘冬妍致辞,认为文化艺术工作从来不仅仅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事情,文化艺术的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惠及全社会和全体人民,艺术人文教育不仅是艺术教育领域的事情,关乎全民族全社会精神素养人文素质的提升,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千秋伟业,意义重大。科技教育司支持此次活动举办,既是出于对共建高校工作的支持,对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和对行业文化人才队伍的关注,更是基于对如何发挥以共建院校为代表的高等艺术教育资源优势,聚焦国之大者,更好结合文艺院团、文化单位旅游企业等的实践优势以及分布的文化和旅游行业资源,助力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的思考。

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致辞

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致辞中表示,“艺术人文教育”既不是培养艺术家的专业教育,也不是人格养成的审美教育,而是“通过艺术的人文教育”,是通过基于艺术的人文研究,倡导一种由艺术经验出发的人文教育。在中国美术学院“双一流”建设规划中,目前这个阶段的重要目标就是建构“艺术创造为内核、社会美育为担当的新人文教育体系”。“我一直坚定地认为: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事业,它统一于人的保存、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。艺术与教育的使命皆在‘立人’,去实现一种人的全面发展,去实现一种人人的艺术,也就是每个人生命中的艺术状态,我称之为‘艺术时刻’。”

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副主任、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讲话

杜卫表示,此次论坛是我国第一次专题研讨艺术人文教育的学术会议,提出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问题,形成了艺术人文教育的话语权。中国美术学院是一所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院校,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解力、创造力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。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,最终能够实现“人文国美”的理想。

一、

主旨演讲

 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

中国文联副主席、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以《一丘一壑亦风流》为题,用诗意的语言与意象,引经据典,娓娓道来,分享了对艺术人文教育的理解。他提出,艺术人文教育是以艺术的经验、审美的经验作为基本方法的文化教育,其核心是文化观,是关于世界的价值观。“艺术的人文教育不应只是在专业课之外加几堂人文课,而是应当以专业训练、以整个学习生活为舞台,以青春的成长及其相伴而来的快乐与悲哀为契机,进德修业,陶养性情,劳作善从,读书养心,提升心灵的自由,进而为山水传神,为人民写照。”

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

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发表《以艺术促进社会的变革和美好》主题发言,谈到当前艺术人文教育存在的功利化导向问题,艺术人文教育回归到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”的问题,艺术人文教育应对Chat GPT等人工智能、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问题,他表示,艺术人文教育还要落脚在提升“艺术介入社会”的行动力: 积极参与社会生活,以艺术促进社会的变革和美好。

中华美学学会会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

中华美学学会会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在《品味建设与艺术教育》发言中,从古代世界各国的美育思想一直谈到现代人对美育的理解,探讨了美育与艺术教育、美育与教育、美育与宗教、美育与科学等多对关系,以及美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等。社会建设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,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失衡,成为近年来美学和美育发展的原因,品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。

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、南京大学教授周宪

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、南京大学教授周宪的研讨主题是《美育学科的想象力》,分享综合类高校与专业艺术学校在艺术人文教育上的差异,以及对美育中艺术与人文关系的理解。他从美育中“技”与“道”的张力出发,提出了两者融合的路径,一是外嵌型融合,提升课程设置、增加人文讲座、分享综合性大学人文资源;二是内生型融合,需要教师在授课时亦技亦道,以及不同教师的联袂合作。

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

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分享了《关于艺术人文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的几点思考》,他的观点有所不同,认为目前中国培养的大学生、包括研究生,第一要务还是要专业化的,“艺术人文教育我相信它应该有,也应该去做,但它不应承担这么多使命。”并强调了在后现代时代,通识教育的重要性。他提出应把不同的人文教育输入到艺术教育之中,“要使艺术人文化,要使人文艺术化。”

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、副院长胡智锋

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、副院长胡智锋发表《高质量提升新时代艺术人文教育》,探讨当前艺术人文教育问题与破题,高质量提升艺术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,以及高质量提升艺术人文教育的理念与路径。

 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

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发表《新时代音乐与艺术教育:当下议题与前景展望》,认为在艺术人文教育的贯彻过程中,需要瞄准经典杰作和代表性人物,提高师生的鉴赏水平。他提出了关于当前对实践类专业博士如何认定和考察的建议。

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

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发表《人文教育与当代戏剧艺术》,以戏剧艺术为例,指出了人文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,强调“观念的力量”,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与观念紧密结合;他认为如今人文教育在艺术院校最重要的是多看书,多阅读。

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

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分享《跨文化艺术史与全球化时代的人文教育—— 以〈天下图〉为例》,通过古代地图中体现出的东亚世界观,看到古已有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,从艺术史资源、古代资源里获得全球化时代人文教育的新的营养。

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
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分享《文科危机背景下艺术何为》。他认为,跨学科研究是摆脱所谓的人文学科危机的途径之一。“在人工智能时代,艺术肩负着让人成为人的重任,艺术是不能被取代的。”

此次论坛分为主旨演讲和青年论坛两个模块,共同围绕“艺术人文教育在当前面临的问题、理念与实践”和“艺术人文教育与新文科建设”两大议题展开研讨。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,以及来自中国美术馆、清华大学、中央美术学院、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、中国美术学院、深圳大学、杭州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参会。

二、

青年论坛



青年论坛现场

杜卫在青年论坛上致辞,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葛加锋主持。与会青年学者从古典美育理论到新时代艺术人文教育实践等多领域、多角度展现当前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、人文思索和创新精神。

附:青年论坛主讲内容

1.陈昊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
《规范与解放——古典美育理论重思》
2.陈真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
《何以为人——艺术人文教育的生命力》
3.兰宇冬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
《表达之美——艺术人文教育实践与思考》
4.徐元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
《从蔡元培美育思想看新时代美育实践》
5.孙墨青 清华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
《艺术人文教育中人的自觉与自主——我对学习者、启发者与同游者的观察与思考》
6.何梁 中央美术学院教师
《“民”的美育——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人文性的思考》
7.陈亮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
《新六艺与维也纳实验室:从〈建筑十书〉谈起》
8.刘强强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
《从“游于艺”看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的人文性质》
9.罗逍然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
《人文探索与认知建构——浅谈新时代的文艺复兴理想》
10.沈临枫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
《通感危机与艺术人文教育》
11.文思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
《美育现场——艺术高校社会美育创新实践的演进》
12.曾晓嵛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
《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》
13.王烁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博士
《诗人教育家:陶行知教育实践的艺术性》
14.陈宜芳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
《艺术人文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功能与价值》